[打鼓峰] 峰名。在天柱峰东约1.2千米。西接莲花峰,东眺皖涧寨,海拔1290米。峰顶巨石浑圆,如鼓似球。最奇绝者,南边隔壑竖立有三米多高的鼓棒石,形成天然奇景。鼓石两旁危崖直耸,状如巨人奋臂擂鼓,峰由此而得名。若从东侧走马岗西顾,两旁危石又似一对猛狮,故称双狮戏球,亦是活灵活现。 [石榴峰] 峰名。距天柱峰南约0.55千米。北襟玉蕾峰,南临五指峰,海拔1284米。峰顶巨岩兀立,上锐下丰,顶端吡咧,恰如成熟的石榴,故名。 [天狮峰] 峰名。在天柱峰东南约0.5千米,东少狮峰,西邻覆盆峰,北眺千丈崖,南瞰牧羊河,海拔1186米。峰体岩石层叠,与覆盆峰对峙,中间形成险峻的谷口,名大天门。自大天门向东攀登,可达峰顶。峰顶宽敞如台,面积约400平方米。顶石巍峨如狮,威武雄壮,故名。立身西眺,迎真峰、覆盆峰异常峻秀;远眺西北,飞来峰、天柱峰格外壮观;近观北侧,石函峰、翠花峰更添秀美;放眼东南,千嶂层峦,万壑争辉,地阔天高,风光无限。 [少狮峰] 峰名。在天柱峰东南约0.5千米,海拔1180米。天狮峰东侧,一巨石似一只小狮紧挨老狮身边,俗称小天狮,故名。东、南、北三面如削,拔地400余米。 [登仙峰] 峰名。在天柱峰东南约3.6千米,西濒炼丹湖,东连麟角峰,海拔1152米,潜阳十景之一的“丹灶苍烟”,在其西侧。有道家许真人登此峰成仙,故名。 [麟角峰] 峰名。天柱峰东南约3.5千米,西连登仙峰,北邻翠华峰,海拔1150米。峰顶有一斜立巨石,高约15米,宽约20米。立登仙峰东眺,如犄角刺空,故名。 [覆盆峰] 峰名。在天柱峰东南约0.5千米,海拔1150米,峰顶西南侧有一圆平巨石,色泽光润,径约20余米,如一圆形石盆倒扣峰顶,故名。 [回狮峰] 峰名。在天柱峰东南约0.3千米的炼丹湖西南面,海拔1142米,与登仙峰东西对峙。峰顶怪石林立,状若巨狮横卧,回眸西北,如憩似眠,仿佛回首巡山,故名。 [石灯峰] 峰名。天柱峰东南约2.5千米,海拔1135米。北眺莲花峰,东接登仙峰。峰顶石圆如盘,似民间青油灯盏。更令人叫绝者,“灯盏”西沿突伸一小尖石,如灯火吐舌,俗称石灯,故名。此峰紧挨登仙峰,所以道家有“青灯引路我登仙”之诗句传世。 [翠华峰] 峰名。在天柱峰南约3.5千米。南邻麟角峰,东眺石函峰,海拔1120米。在拔地凌空、嶙峋峭峻中,古藤虬蔓,奇花异草千姿百态。峰顶古松,老杆竟秀,新枝滴露,苍翠遒劲,葱郁复荫,如一枝翠黛独秀的春花,故名。 [迎真峰] 峰名,在天柱峰东南4.5千米处。东接石纽峰,西襟佛子峰,海拔1109米。峰顶岩石错落有致,构成天然洞穴。道家谓此为迎接司命真君的地方,故名。宋末时,地方义士首领刘源结寨抗元,有十八个新婚女子丈夫血染沙场后,在峰顶拒敌,至死不降,战斗到最后一刻,故俗称寡妇寨。今峰顶仍有石臼、石龛和了望孔及瓦砾等遗迹遗物。 [石纽峰] 峰名。天柱峰东南约4.5千米,东眺覆盆峰,西望迎真峰,海拔1090米,峰顶圆石成堆,似着便装的布纽,故名。 [飞虎峰] 峰名。天柱峰东南约0.5千米。东望佛子峰,西邻芙蓉峰,海拔1066米。峰顶巨石高耸,中矗之岩威猛如虎,双侧片岩横生如翼,势若腾飞,故名。古诗赞曰:“天公有意派神虎,飞巡护山除妖邪。” [石函峰] 峰名。天柱峰东南约0.5千米,东接走马岗,西邻翠华峰,南眺大天门,北瞰龙潭河,海拔1046米。南北二面陡壁险绝,立身后河南瞻,峰如春笋破土,俗称笋子尖。峰南绝壁千仞,名千丈崖。峰顶林木蔽荫,馥郁葱茏。并新建了石亭,名叠翠亭,可供小憩。 [佛子峰] 峰名。天柱峰东南约0.5千米,东接迎真峰,西望飞虎峰,海拔1016米。峰顶怪石秃兀,如僧人坐禅,故名。 [天蛙峰] 峰名。天柱峰南约6千米,东接丹砂峰,西傍降丹峰,海拔978米,与天书峰、降丹峰上下排列,形成三峰鼎峙。峰顶巨石翘首横亘,长约20余米,高约15米,形如巨蛙张口仰天。山风呼号,似觉蛙鸣有声;烟雾飘浮,又似金蟾起跃,登立峰顶,身轻飘逸;放眼远近,群山磅礴逶迤,潜水蜿蜒如带,不禁令人有江天寥廓之感。沿路攀登,石级有致,树木苍翠,草径清幽,满目清新,令人陶醉。 [降丹峰] 峰名。天柱峰南6千米,东接天蛙峰,南毗天书峰,海拔971米。《道书》称:“上帝降丹于许真人处”而得名。 |